作者:新聞中心來源:溫州晚報時間:2022-10-05 15:55:00
有一種感恩叫永遠不忘懷。
17年前,溫州商學院創始人張漢鳴先生發起“尋找山里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大型助學活動,幫助100多名“苦孩子”圓了求學夢。17年過去了,這些孩子不僅沒有忘記這份愛,更想用他們現有的力量幫助勵志學子,把這份愛延續下去。
9月27日,來自泰順的李秋紅長途跋涉100多公里,就是為了感恩當年張漢鳴先生發起的一段助學情。“前幾天我無意中看到溫州商學院啟動‘勵志助學圓夢行動’,內心很激動,一下子又想起了17年前讀書的那段日子。”李秋紅表示,她想加入到這次助學行動中來,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一些勵志學子。
和李秋紅一樣懷著感恩之心的,還有當年的另外兩個孩子,分別是來自永嘉縣昆陽鄉的潘克和蒼南縣昌禪鄉目前在上海工作的鐘政杰,他們都想對當年發起助學活動的溫州商學院說一聲感謝。
2005年相關報道
逆境求學 喝水不忘挖井人
右為李秋紅
“在我的一生中,永遠都會記得溫州商學院。”據李秋紅回憶:2005年她讀初二,當時父親重病,母親是個聾啞人,家庭極度困難,她面臨著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困境。就在這個時候,溫州商學院(原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發起“尋找山里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助學活動,那次助學活動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通過結對,她得到了學費和生活費的資助,從初二開始一路到大專畢業,成了他們家第一位大學生。李秋紅說,當年的助學結對儀式歷歷在目,至今還能想起參觀溫州商學院圖書館、學生公寓時感受到的震撼,并在那時萌發了想上大學的強烈愿望。
潘克
無獨有偶。那年讀小學六年級的潘克,父親去世早,母親改嫁后,潘克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上學、放學都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那時早上四點半就得起床,要給自己準備飯盒。”潘克說他從沒有忘記助學這件事,仍記得曾經來學校看他、陪他走山路回家的溫州商學院的學長學姐,仍記得當年通過溫州商學院牽線與他結對的阿姨,這些都讓當時小小的他感受到了一種溫暖。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手機雙方斷了聯系,潘克只能將這份感恩之情放在心里。前幾天看到關于溫州商學院的助學報道后,他的思緒立即回到17年前的溫暖時刻。“一直沒能和當年結對的人聯系上是一種遺憾,如果能通過這個活動找到他們,真的是太好了。”
現在在上海外企當網絡工程師的鐘政杰,一直懷念著通過溫州商學院牽線資助他的朱阿姨。“其實小時候我不是很喜歡學習,受到資助之后我突然覺得必須要拿出一份成績來回饋幫助過我的好心人,從那時開始努力學習,后來在2012年考上了大學。”他認為是當年的助學活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心懷感恩 力所能及幫學子
當年受到幫助的三個人,并沒有太多表達感謝的方式,就是靠一封封信與結對人保持聯系。
小時候不懂寫信要貼郵票的鐘政杰,通過書信收到了來自朱女士的支持和鼓勵。李秋紅還記得當時買信封要一角錢,郵票是五角錢,這對于那時一周只有5塊錢生活費的她來說也算是一筆大開支。但她說自己只要碰到生活上的困惑,亦或受到了學校的表揚,都會第一時間寫信告訴結對人。
曾經的受助者,現在成了志愿者。李秋紅從大學開始,除了學習和兼職外,總會抽空到敬老院、殘奧會等場所做志愿者。2020年初回鄉遇上疫情的她作為黨員代表,與村里十名黨員一起輪流值勤。如今她就在村兩委和村婦聯里當志愿者,幫助村里的老人、小孩和婦女,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贊,村里的老支書前兩天還寫了一首詩送給她:“共產黨員李秋紅,新時代的活雷鋒。任勞任怨肯吃苦,黨的教導記心中。公益事業志愿者,說干就干不放松……”李秋紅說,她想做的就是延續愛心幫助更多的人,這是最好的一種感恩方式。
今年轉正成為中共黨員的潘克, 7年前就開始在村里當志愿者,他在接受采訪時還惦記著村里“九九重陽節”的敬老活動,說自己回去就要牽頭開始組織了。他認為現在不缺愛心人士,而是缺乏信任的平臺,溫州商學院聯合溫州晚報發起的“勵志助學圓夢行動”延續17年前的助學情緣,他和當年100多名孩子的親身經歷,足以證明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平臺。
“勵志助學圓夢行動”需要更多的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加入,力能所及地去幫扶勵志學子,助力溫州“善行天下”。
如果你身邊有夢想、有特長、積極向上的勵志學子,請聯系我們并提供相關信息,“勵志助學圓夢行動”將會幫助他們圓夢!
助學熱線:17706633257 88917678 (工作時間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