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姚洋 郭佳祎/文來源:黨政事務部時間:2021-05-10 15:51:58
【人物名片】張欣然,2019年和2020年浙江省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指導老師、2019年和2020年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大賽一等獎、2020年校“優秀輔導員”、2020年第八屆溫州高校“優秀輔導員”。發表核心期刊2篇、普通期刊5篇,參與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1項、主持市級課題1項。
師生同行 為夢添翼
人民日報曾這樣描述“幸福”:“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2018年,她來到溫商院,在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用真誠的愛服務,以赤誠的心引導并勇敢的期待。
輔導員的工作并不輕松,她經常早出晚歸,手機里總是有停不下來的消息,即使忙的焦頭爛額,她仍堅守自己心中對教育的那份儀式感。她言傳身教,走進教室,與學生“同上一堂課”;走進寢室,為自理能力差的學生示范如何打掃寢室衛生;走進操場,扛著學院的旗,為3000米長跑學生加油吶喊。她心思細膩,會在寒潮來襲時提醒學生天冷加衣;會備注所有學生的生日,為學生送上清晨的第一句生日祝福;會在五一、十一假期間買零食看望留校學生;她在手機通訊錄里,存下每一位同學及家長的聯系方式,以至于很多家長很吃驚,為什么她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準確稱呼“XX同學的爸爸,您好.......”。也許正是這樣的陪伴與付出,每每一個節日,她總是能被學生的花式祝福和精心準備的小禮物鋪緊緊包圍......
疫情防控期間,曾有一名學生,凌晨2點多突然發燒撥打了她的電話,她驚醒后連忙到學生樓下接學生送到了醫院。學生做核酸檢查時,她無法跟隨一起進入抽血檢查區,也不知道學生何時能出來,只能站在門口露天處等待。夾雜著淅淅瀝瀝小雨的夜,風很涼,她足足在冷風中焦急等待了2個多小時,直到清晨帶學生辦理好隔離手續,來不及休息又匆匆趕赴到一天的忙碌工作中。日復一日,這樣的突發事件不知道處理了多少次,她就這樣用自己的溫暖,守候學生的一方平安。回想起來,她淡然的說:其實很多時候夜里處理突發事件我也很害怕,可是一想到學生需要我,我就莫名堅強起來了。也許正是她的溫暖與呵護,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信任和愛。
“輔導員工作的原動力,來自于對學生最深沉的愛。”在無數個疲憊的日子里,是身后無數學生的信任,讓她明白職責和堅守;是一聲又一聲的“老師”,一句又一句的“謝謝”,不管多么疲憊,她都能在第二天滿血復活,微笑著站在學生面前。
與校同行 助力發展
第一次看到“溫州商學院”五個大字,她就告訴自己,這里將是與她未來幾十年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心中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近年來,學校快速發展,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創業教育辦學特色正在形成,創建“最優服務學生的大學”成果豐碩,“三風”建設有條不紊推進。圍繞學校重點工作,她響應號召,精準發力,立足本職工作,積極投身實踐。爭當創業實踐教育的先鋒,她每天騎行20余分鐘到創業合作單位掛職學習,撰寫軟文、拍攝照片、剪輯視頻,組織開展小型課,組建50人的創業團隊,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業實踐中。在文明寢室建設工作中,她上網自購理線器,送到每個寢室并幫助部分同學整理示范,因此她負責的寢室,單周衛生檢查優秀率最高達59.15%,德涵3一層被評為首批“文明寢室示范層”。
她所帶班級在學校班歌大賽中斬獲第一名,六次校級團日活動中,取得三次第一名佳績,創學院歷年來之最;第二屆“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大賽中擔任重要指導老師,指導的學生取得一、二等獎佳績;帶隊下鄉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獲得2次“浙江省優秀暑期社會實踐隊”及校級先進個人稱號;指導學生校級科研立項2項,其學生林立凡也代表學校唯一代表參加浙江省普通高校國家獎學金特別評選大會。值得一提的是,她所帶班級18金融本5班榮獲2018年全校唯一一個“浙江省百強團支部”稱號。
學校的點滴新變化新發展離不開每一位師生的奉獻,為之付出過的所有人都值得被銘記。她始終記得,曾問過前輩:做學生工作是否疲倦?回憶種種,前輩濕潤了眼眶說,“十年來溫商的溫暖,是一種永遠在背后支撐著我的力量,我真的只希望她好。”
響應“三風” 身體力行
輔導員不僅是學生心靈的陪伴者,更是讀書路上的引路人。在學校“三風”建設中,輔導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聯系最緊密的群體,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影響。她堅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錯過任何可以參與到學生成長中的機會。
無論前一晚工作到多晚,她都堅持每天早晨五點四十五分起床,帶著考研、考公的學生打卡學習,并給學生買好早餐,漸漸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來到德涵書院,坐在她身邊學習,相互勉勵。她嚴抓考勤,風雨無阻地陪伴學生大一每個晚自修;她以身作則,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她匠心深耕,充分開展班團建設,參與到學生的團日活動中。
責任,讓平日里會賣萌剪刀手,像個長不大的小孩子一樣的她,磨煉成一名外剛內柔的女漢子;愛,讓她融入學生成長的每一刻,讓思想政治教育在厚度與深度之上更添溫度。
她深知,“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為了更好引領和服務學生成長,她對自己要求始終不敢松懈,堅持學習用理論武裝頭腦,提升技能。周末有空她會去圖書館,找回學生時代學習充盈自己的愜意感。一遍遍觀看各類大賽視頻回放,一次次按下暫停-播放鍵記錄學習;她堅持每天打卡學習1374頁的《馬克思主義詞典》中的一個詞條。她不忘初心,堅持育學同行,收獲頗豐。發表核心期刊2篇、普通期刊5篇,參與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1項、主持市級課題1項,此外《溫州模式的文化底蘊》一文被溫州市改革開放40周年論壇論文集收錄,并作為溫州年紀最小的投稿人受邀參會;她還獲得過市級、校級優秀輔導員,2次輔導員案例大賽一等獎,1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二等獎。
“躬耕沙河吾所愿,喜看蕙蘭已成行”,她的成就感與快樂,被學生的點滴成長填滿。責任和奉獻成為了她心中的意義所在,也成就了同學們口中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欣然姐”。
“前行不忘來時路,初心不改夢歸處。”她將繼續溫柔而堅定地走在自己認定的道路上,呵護一路花開!
下一篇:
我校組織開展無償獻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