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妇被猛得白浆直流草莓视频|暖暖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中文字幕欲求不满人妻|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我的妈妈的朋友|亚洲无码在线观看网站|新婚少妇浑圆被揉捏|西西人体www大胆高清视频|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童心撞地球熊出没,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人妻多p,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蜜桃,风流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囯产伦精一区二区三区妓,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

院長訪談錄·吳耀|專業融合要從“物理組合”邁向“化學反應”

作者:新聞中心來源:黨群工作部時間:2021-12-07 11:26:42

【編者按】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全國高校正掀起一場高等教育“質量革命”。溫州商學院日前召開全校教學工作會議,執行校長、黨委書記周湘浙對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新的要求: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培養未來社會需要、學生志向、家長期盼的有用之才,使他們升學有機會、謀生有本領、人人能出彩,為今后過上富裕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礎。會后,各二級學院紛紛結合實際推出教學工作創新舉措。為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特推出《院長訪談錄》系列報道。

本期訪談嘉賓是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執行院長吳耀教授,以下內容根據校學通社采訪錄音整理而成。

微信圖片_20211207113009.jpg

率先打造木雕和甌塑工作室

學通社:吳院長好!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的教學特色比較注重實踐,全校教學工作會議召開后,請問學院推出了哪些創新舉措?

吳耀:我院歷來注重實踐育人,目前正緊緊圍繞“評建教學一體同步”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協同育人、師德師風建設、機制改革等三方面舉措,進一步推動內涵式發展。

協同育人方面,我院在全校教學工作會議結束后,整合教師和學工隊伍資源開展“同心育新”工程,形成專任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家長、學生干部“五位一體”服務學生的育人新格局。

師德師風方面,我們要求老師從小事入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的態度和習慣,根據專業特色,積極探索情景教學新模式,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開展服務實踐以及企業工作實踐等。

全校教學工作會議召開后第二天,我院就協同校信息服務中心、學生事務部等部門,圍繞“評建教學一體同步”實踐探索學院的短板,并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實驗室改革方案、高職統籌管理、繪圖室整改以及引入工作室制度等。

學通社:關于工作室制度,能否具體談談?

吳耀:根據我院實際,我們把工作室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基于課程或者專業名師的團隊,由老師或者課程團隊帶領學生形成一個大團隊,對接社會項目開展實踐教學;二是以承擔項目為主的社會服務類工作室;三是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發成立的工作室,老師常駐并給予幫助。目前學院尚無真正意義上的工作室,我們計劃從木雕和甌塑實驗室開始培育,符合條件的成熟一個培養一個,通過工作室把實踐教學提升到一個新臺階。

微信圖片_20211207113016.jpg

讓學生“既懂藝術又會技術”

學通社:實踐育人、合作育人、創業育人是我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在這方面有哪些教學平臺?下步該如何健全教學協調機制?

吳耀:“為時代 為民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代責任和擔當,我院一直強調“藝商融合”,在商科特色的基礎上發展文化藝術,培養具有商科基因的文化藝術人才,這是溫州商學院人文藝術專業與其他高校的一個差異化體現。為此,我們提出要培養“三創一體”式人才,“三創”是指商業創業能力、內容創作能力、藝術創意能力。這三種能力的融合是我院畢業生自帶的獨有基因和獨特氣質,也是我校畢業生的特色社會競爭力體現。

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探索落實“六通人才培養方案”。“六通”分別是指專業通產業、成果通商業、課堂通項目、課內通課外、技術通藝術、學生通導師。

學通社:“六通”聽起來很新鮮,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吳耀:好的。比如“專業通產業”,我們設計學類專業已經跟平陽寵物小鎮、龍港印刷協會、文化創意行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關系;傳播廣告學類直通溫州傳媒領域兩大集團,聯合培養時代需求的產業行業人才;在“課堂通項目”方面,今年我院與洞頭沐澤源特色小鎮進行深度合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鍛煉專業能力,如廣告傳播學學生以此為題做商業策劃,產品設計學生做路燈造型設計,視覺傳達學生做品牌設計,網絡新媒體、環境設計等專業同學也將各自專業應用到本項目中。“技術通藝術”,就是培養復合型人才,干的活既有技術含量又有藝術成分。

傳播與設計藝術學科是天然融合的,都是在做內容創作和文化傳播。所以在育人資源調配方面也擁有天然優勢。設計的創意能力、傳播的創新能力,本質上就是內容創作的能力,學生在相關專業之間屬于交叉融合狀態。以前,這種融合處于物理組合階段,現在我們希望通過“六通”培養方式逐漸向化學反應階段演變。

微信圖片_20211207113021.jpg

與兩大集團共育2.0版“卓越人才”

學通社: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培養全媒體化新聞傳播人才已成為一個重大課題,學院如何規劃并采取哪些教學方案?

吳耀:我校廣告學傳播學專業歷史久、發展勢頭良好。目前,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溫州廣電傳媒集團已經深度參與我校人才培養中來,在強大后援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兩個合作方案。

一是建立“專家庫”。從兩大集團中推薦選取近百位副高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包括領導與基層一線骨干。根據項目和課程的需求,從這個“蓄水池”中選取相關專業人才,與我院老師采取“一課多師”方式開設課程,籌設“百名傳媒專家大講堂”不定期開展講座,指導我院學生籌建專業社團,共同培養面向泛媒體時代的2.0版“卓越人才”。

二是開展文化創意產學研合作。我校與兩大集團的共同特點在于內容的創作與傳播。前不久兩大集團“一把手”分別親自來我校對接,提出很多設想,著重是結合雙方資源,通過校媒融合共同服務社會,提升溫州民營企業的媒體傳播力,提高溫州百姓的精神富足水平,以文化創意等形式共同傳承甌越文化,弘揚溫商精神,講好溫州故事。目前,包括共同舉辦賽事在內的相關合作細節正在研究落實中。

微信圖片_20211207113029.jpg

校園里的大師雕塑是師生作品

學通社:我校南北校區景色優美,擁有各類藝術社團并頻頻參賽獲獎,還有眾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可以說是傳媒與藝術學子觸手可及的實踐平臺,請問學院如何結合實際開展實踐育人?

吳耀:我院人才培養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實踐和專業應用,特別是老師專業背景多元化,學生動手能力強,日常學習生活與實踐結合密切。在落實學校“五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與“美化建設”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例如南校區的葉適先生、孫詒讓先生、谷超豪先生雕像,就是由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創作完成的。此外,學生活動中心裝修方案、學校VI形象設計等,都是由老師帶著學生邊實踐邊教學。

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專業老師與學生也深度參與其中,依托各自專業開展各類社會服務合作。我院每個本科專業都建立兩個以上專業社團,知名度較高的有小孔成像社團、創新設計協會等。其中“小孔成像”社團已有十幾年歷史,已經孵化了多家學生創業企業,最大的如甬初設計都已經在杭州、寧波、溫州開設分公司。創新設計協會以設計為主,從未缺席每年省級賽事,被稱為“賽課工作營”。

微信圖片_20211207113033.jpg

“青椒會”與“盒子專業”

學通社:學校很重視教師職業發展規劃,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學院是否推行了一些創新改革措施?

吳耀:首先是“1+1”幫扶,從最初的以老帶新模式,一位老教師帶一名新教師,到現在的“課程組帶新”模式,針對學院快速發展進行調整。第二是掛職鍛煉,新老師先到辦公室行政崗位鍛煉,了解教學運作機制,盡快適應學校工作。同時,實行“一人一檔”制度,每個教師都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學校方面也建立對應檔案,根據需要對接教授、行業組織、企業(實踐基地)等等,使其在行業組織中逐步增加影響力,在實踐中使教師發展更具有“彈性”。去年12月,學院還成立青年教師聯合會,關注青年教師的生活、工作、學習,以及婚姻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師的向心力,主題多元,氛圍輕松,學術活躍,被戲稱為“青椒會”。

學通社:全校教學工作會議指出,評建工作就是教學工作,辦學就是辦專業。學院如何貫徹落實這些理念,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吳耀:我院的專業是全校最多的,歷來很注重專業建設,現有傳播學和藝術學兩大專業群,力求每個專業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其中,產品設計專業去年已列入省一流專業;工藝美術專業力求打造成特色專業;視覺傳達專業整合了數字媒體、動畫等課程,是浙南唯一、全院最大的專業,就業面非常廣闊。

網絡與新媒體是面向未來的新興專業,目前國內相關成熟經驗不多,這方面自由調配的師資力度較大,我們引進了來自央美、中傳、浙大、國美等老師安排授課,包括新聞傳播、圖像構成、短視頻等,將數字媒體化、信息可視化師資都注入該專業。前段時間臺州學院等兄弟高校曾來參觀交流,探討進一步發展,此外廣告學、傳播學專業歷史久,基礎好,我們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做好“六通”,共同培養面向泛媒體時代的2.0版“新聞傳播卓越人才”。

專業辦學像“盒子”,以往專業注重縱深發展,“盒子”只往上打開。現在時代不同,“盒子”要求向“四面打開”,注重學科專業的跨界交叉融合。所以,我們現在在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社會服務、學科競賽、師資引入等方面都做了相應調整,特別要求老師們要努力拓寬專業外延,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多元化、適應性更強。

嘉賓介紹

吳耀,設計學教授,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執行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委員,兼任意大利 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大賽等多項國內外設計賽事評審。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獲BraunPrize、IDEA、Reddot Award等國內外重要設計賽事10余項;相關咨詢報告成果曾獲中共浙江省委、市委主要領導批示。2021年獲“第十七屆光華龍騰獎·浙江省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