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聞中心來源:時間:2023-05-12 14:03:50
“38年前的5月12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報道,在全國媒體中首次提出‘溫州模式’,并最早完整表述了著名的‘四千精神’。”
5月11日上午,我校新近落成的創業教育館,基礎教學部魏豪老師指著墻上的報紙原件娓娓道來,身邊的一群學生個個興趣盎然。這是我校校本思政課程《溫商精神導論》中關于“四千精神”這節課的教學現場。
“四千精神”是溫州人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即“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穿行在創業教育館,領略一個個商業奇跡,追憶一段段夢想與足跡,師生一起沉浸式感悟“四千精神”的內涵。
“為什么會有‘四千精神’?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前的溫州三少一差:人均耕地少、國家投入少、可利用資源少、交通條件差,溫州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這樣奮力拼搏。”
魏豪老師一邊帶領學生觀看展品,一邊仔細講解。
“早期溫州人靠三把刀闖天下,非常不容易。”“老師,溫州人為什么會創下這么多的全國第一?”“學校的誕生與發展歷程,可以說也是‘四千精神’的真實寫照。”“如果今后要創業,同樣需要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兩板精神。”
師生一邊參觀,一邊互動,氣氛輕松活躍。
2022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二班學生俞文君認為,課堂上再精美的PPT,也難以達到直觀感受四千精神的學習效果。同班同學鄭杭康表示,一種精神就是一段歷史,當代大學生既要回望那一段非凡歷史,更要從中汲取奮斗的內在力量。
《溫商精神導論》是一門面向全體大一新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今年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以溫商為研究對象,探索溫州的商業發展脈絡,挖掘溫商精神的深刻內涵,旨在把溫商精神植入大學生成長基因,提升大學生的現代商業綜合素質和國際化視野。
作為浙南閩北贛東唯一一所商科類本科院校,我校始終堅持創業教育辦學特色,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搖籃”。為集中展示創業教育辦學特色的淵源、做法與成效,激勵全校師生以“探路者”姿態持續深入推進創業教育,學校在全省乃至全國高校中率先籌建了創業教育館。
“我們選擇5月12日這個時間節點,帶領同學們參觀創業教育館、解讀四千精神,就是為了更好地領略和傳承溫州人創業精神。”魏豪老師說,《溫商精神導論》這門課程原本就是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學校創業教育館落成了,恰好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合適的沉浸式研學基地。
在5·12來臨前夕,溫州市“兩個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我校管理學院楊平宇教授還為該研學基地增添了一份厚禮——他在《解放日報》刊發《重溫“四千精神” 提升發展韌性》一文,提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堅持發揚奮斗精神。“四千精神”集中體現了勇于變革、善于拼搏的時代風貌與群體品格,為新征程再奮斗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上一篇:
“這一刻,真的很愛這個學校”下一篇:
我校學子17年自發接力續航“愛心專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