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國際學院時間:2023-12-29 08:51:36
編者按:當前我校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激勵廣大教師弘揚“崇德守規 實干爭先”評建精神,錨定申碩目標,以科研促進教學,打造“商科教育高地”,今起推出《師生范兒》科研達人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人物名片】
張秋林,我校國際學院英語系副教授、行政教工黨支部書記,浙江傳統戲曲研究與傳承中心研究員,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博士,主要從事戲曲海外傳播及海外中國戲劇研究。曾獲優秀班主任、教學骨干教師、第六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英語專業組) 省級二等獎、董事長特別獎、浙江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教師、第36屆“田漢戲劇獎”理論·論文全國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及獎項。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1項,廳局級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12月27日,應上海大學邀請,我校國際學院英語系副教授張秋林為該校上海電影學院研究生做了一場人文藝術講座,題為《海外中國戲劇研究方法與文獻檢索》。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張秋林既不是戲迷也不會唱戲,怎么會去研究戲曲、乃至給上海高校研究生開設戲曲講座呢?
“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張秋林笑著說,國際化教育是溫州商學院辦學特色之一,溫州又是“南戲故里”,她之所以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從英語翻譯“跨界”到戲曲海外傳播相關基礎理論研究,既是機緣巧合,也存在必然因素。張秋林于2006年入職溫州商學院,作為一名新教師,頭幾年的工作重心是教書育人,不斷備新課。那時候學校的整體科研氣氛不及現在,后來她逐漸意識到高校教師課余還要從事科研。于是,她結合教學工作嘗試申報課題。
2013年,張秋林申報了一個校級合作項目科研課題——關于“獨立學院英語專業雙外語人才培養研究”成功立項,而且被列為重點項目,這給了初次涉足科研的她很大鼓勵。
2015年,她申報了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以《基礎英語》課程為例”。當時她心想:如果這次課題中了,就做教學研究;如果沒中,就回到老本行搞翻譯研究。后來,她在課題立項公示名單中看不到自己的名字,沮喪之余轉向翻譯研究。
兩年后,她意外獲悉當年課題確有立項,只不過是工作人員因疏忽漏掉了她的名字。幸虧還有一年時間補救,最后這個課題順利結題。她說,工作人員的一個小失誤,沒想到導致自己走上翻譯研究之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事戲曲翻譯研究,源于張秋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她碩士論文選題《論翻譯的對話性:兼評《論語》中哲學詞匯的翻譯》就與儒家文化相關。有一次課堂上,她的導師浙江大學陳剛教授推介京劇《鳳還巢》英譯本“The Phoenix Returns to Its Nest”,為她播下了戲曲翻譯研究的種子。從翻譯研究跨界到南戲傳播研究,還離不開溫州“南戲故里”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張秋林入職我校任教后,身處南戲故里,順理成章地把代表南戲最高藝術成就的《琵琶記》作為首選研究對象。后來,她在全國知名南戲研究專家俞為民教授的點撥下,研究視野一下子被打開——戲曲傳播不僅可以做文本譯介,還可以做舞臺傳播研究,而良好的外語文獻閱讀能力就是英語教師的強項。由此,她的科研齒輪開始快速轉動。
從廳局級項目“南戲多維度英語傳播與文化啟示研究”、“南戲《琵琶記》西洋文本傳播對比研究”到省級項目“浙江戲曲在歐美的傳播研究”,再到國家級項目“南戲《琵琶記》多維度英語傳播及其中華文化‘走出去’啟示”等多個課題的申請和立項,張秋林的每一次申報書在內容上都比之前寫得更全面深入。
2018年,為了彌補戲曲知識的欠缺,張秋林做出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決定:報考上海戲劇學院博士“中外戲劇交叉研究”方向,結果一考就成功上岸。從2019年至2023年,這是她半工半讀的艱難四年。
按照學校要求,張秋林必須修完8門中國戲劇和8門外國戲劇課程。她說,在這四年中,記不清往返溫州至上海高鐵的次數;記不清早上去滬,晚上回溫準備第二天上課的身心疲憊;記不清有多少次,早上1-2節給學生上課,3-4節找個空教室自習,如何用最快速度從上課狀態進入寫作狀態。
博士答辯現場,專家給出了5優1良的投票結果。一位評委老師說“這是近年來少見的優秀博士論文”,另一位評委在答辯結束后則向張秋林發出邀請:“你的博士論文寫的很好,文獻基礎非常扎實,請你有空到上海大學為我的研究生開一場如何查找外文文獻的學術講座。”
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張秋林應邀去上海講課的故事。她謙虛地說,前輩的肯定是對自己這個初級學術“跨界者”的深深鼓勵,讓自己堅定了走海外中國戲劇研究的科研之路。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面對芯片卡脖子問題時曾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這句話曾讓張秋林陷入深思:作為一名文科研究學者,我的研究能為社會帶來什么?能對學界有何貢獻?
她思索了很久,突然想起導師葉長海教授批閱博士論文《南戲《琵琶記》海外傳播“去經典化”研究”》給出的評語:“此文具有創發性”。由此,她確立了海外中國戲劇研究即英語與戲曲研究碰撞后的跨學科研究方向。自1731年《趙氏孤兒》被法國人馬若瑟傳譯到法國起,中西戲劇交流史已達300來年,其間有無數有趣的科研問題等待被發現、被研究,而自己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這就是研究的意義所在。
(國際學院202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