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學習強國時間:2025-04-03 14:20:00
“我們用鄉村最原始的材料來搭建展廳,力求展現紙山農耕文化的原生態。”日前,在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紙源村卡卡青年社區“在山言山”展覽現場,作為策展人之一,來自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的專任教師陳佳璇正介紹著紙源村的“鄉村美學”。
自2024年7月以溫州市文化特派員身份派駐到澤雅鎮紙源村以來,陳佳璇根據當地文化基礎和發展需求,確立“千年紙山,尋韻澤雅”主題,深入挖掘紙源村造紙歷史文化和紙山民俗風情,以現代藝術設計為手段,助推鄉村文化品牌塑造及文旅融合發展。
從高校講臺到千年紙山
“我只知道澤雅有古法造紙,而紙源村是傳統古法造紙的重要發源地。”初到紙源村,一路上的自然風光吸引了陳佳璇的注意,但該從何處入手挖掘這秀美風光背后的文化基因也成為了一道難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從講臺到鄉村,陳佳璇第一時間開展實地走訪調研,和鎮、村干部以及村民們“嘮家常”,梳理散落在鄉間的文化密碼,深入挖掘紙源村獨特文化內涵。溫州商學院的師生團隊也是她的“智囊團”。2024年9月至10月,她把課堂搬進鄉村,多次組織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師生入村調研,開展“用腳步丈量千年紙山,共論未來鄉村形態”活動。
這場實地調研很快顯現效果。陳佳璇發現,紙源村處于澤雅鎮“千年紙山”核心區域,擁有國家級文保點四連碓造紙作坊,紙源村并非缺乏文化資源,而是缺少系統整合與創新。
對此,她提出“文化IP化”策略——通過鄉村品牌、舊空間改造、文旅景點IP、文創手辦等一系列手段,以“千年紙山”為核心標識,打造地域性的IP,為紙源村乃至澤雅鎮整體的文化場景和品牌做一個串聯和整體形象提升,打通由傳統紙山農耕文化到當代鄉村文化生活的創新路徑,讓沉睡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消費力。
現代藝術設計融入鄉村
“確定‘千年紙山’基調后,我們計劃從環境設計、品牌包裝設計和文創設計三個方向落地具體做法。”充分發揮職業優勢,陳佳璇積極聯動高校資源,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副教授李海華、專任教師游曉濱等協作,將師生團隊的教學、科研的成果鏈接到鄉村,將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融入鄉村。
在卡卡青年社區背后,有一棟看似與傳統鄉村格調不符的建筑,是陳佳璇與團隊改造的成果。“原來這里是一棟比較老舊的民宅,我們想著是否能改造利用起來,既能美化周邊環境,還能讓‘方寸地’變‘增收地’。”設計過程中,陳佳璇在優化功能空間規劃和房屋質量的同時,堅持保留建筑與鄉村一致的肌理,將原有民宅變為一家紙農菜館。紙農菜館現由卡卡青年社區、紙山廚娘協作運營,已于今年3月底試營業。
紙源村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在推動實現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11月,陳佳璇與團隊為紙山大米、粉干、番薯棗等農產品的包裝形象“煥新”,打造“紙山農物”品牌。“紙山農物的產品去年年末被帶去青燈集市、梧田老街集市,吸引了很多人購買。尤其是番薯干,更是成了‘爆款’。”陳佳璇說。
在對農產品文化資源的挖掘過程中,陳佳璇與團隊還用相機鏡頭記錄下農產品背后的農戶、村民的故事。“一開始農戶們很抗拒鏡頭,疑惑我們為什么要拍這些‘不美’的東西。我們師生幾個人就和他們聊天,講他們的農產品,他們就慢慢放松下來,讓我們捕捉到很多質樸、動人的故事。”陳佳璇告訴記者,記錄下來的影像被展示在“在山言山”澤雅紙山農耕文化展中。
“在山言山”展覽是陳佳璇與團隊將高校資源注入鄉村文化振興的一次實踐,展覽以青年對話鄉村大山為主題,展示澤雅鎮的人文生活、農耕農物、建筑改造,開展當日吸引游客超300人,藝術化、視覺化呈現鄉村淳樸的事與物,得到不少年輕人的青睞。
青年與鄉村的無限可能
“年輕人對鄉村是帶著濃厚的興趣的,他們的熱情和活力,能夠支撐他們大膽地想,大膽地說,他們是未來鄉村建設的后備力量。”在組織師生團隊來紙源村調研的過程中,陳佳璇看到了青年與鄉村的無限可能。
那么如何吸引青年人才來到鄉村,成為鄉村發展受益者的同時,也成為鄉村發展的推動者?陳佳璇在卡卡青年社區得到了答案。卡卡青年社區是鄉村與青年連接的一個觸點,集藝術產業、文化體驗、研發教育、旅游度假、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不僅擁有溫馨舒適的硬件空間,還有咖啡、校地合作展覽、研學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打卡項目。
借此公共平臺與契機,陳佳璇推動成立以“澤雅文旅品牌打造”為課題的導師制研究小組,將卡卡青年社區作為課題“實踐地”和文化項目“根據地”,精準對接高校資源與鄉村需求。來自溫州商學院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專業的師生團隊將從品牌策劃、產品設計、傳播推廣等維度持續介入,將陸續為澤雅文化產出貢獻力量。
“接下來我們會根據實際問題和情況,引入不同的團隊資源,比如AIGC數字化技術賦能。”陳佳璇表示,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造血”功能,可以在各階段、有持續性地加入人才,為文化項目開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文化特派員的工作讓陳佳璇第一次真切地走進鄉村、了解鄉村,感受到了為鄉村建設奮斗的青年力量,她說“這是一份需要情懷的工作,也是實實在在需要不斷嘗試如何為鄉村‘破局’的工作”。同時,她堅信,通過創新發展澤雅傳統古法造紙文化這一鄉村振興“活資源”,用文化賦能產業,實現從“保護”到“再生”的跨越,為鄉村提供一條兼具人文溫度與經濟可行性的振興路徑。
(學習強國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