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舒暢來源:院團委、院黨委辦公室新聞中心時間:2015-09-08 11:09:32
又到一年開學季。在不少在校大學生的開學任務清單上,有一項內容便是填寫暑期社會實踐報告。記者從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溫醫大仁濟學院、溫大城市學院、溫大甌江學院了解到,今年暑假,這五所高校有超過400支社會實踐小分隊深入基層,開展送醫下鄉、關愛留守兒童、支教貧困山區等活動,大部分學生覺得接觸了社會、受益匪淺,但也有不少學生坦承,部分社會實踐時間短、內容流于形式,純粹是抱著“敲章”的目的去的。
實踐:
超400支隊伍深入基層
今年7月中旬,一個由溫醫附二院醫生和醫學專業學生組成的“流動醫療站”進駐平陽水頭,為當地的貧困病患家庭提供為期10天的上門醫療服務。
8月下旬,溫大城市學院學生金臣碩和黃亦潔來到樂清芙蓉鎮的黃金溪采集水樣,參與學校開展的為浙江90條母親河“體檢”的活動。
類似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暑假期間,溫州醫科大學、溫醫大仁濟學院有近200支小分隊、4000多名學生走出象牙塔服務社會,開展送醫下鄉、急救知識培訓、無償獻血宣傳、骨髓捐贈知識普及等內容的社會實踐。而溫州大學、溫大城市學院、溫大甌江學院社會實踐隊伍也超過了200支,實踐主題與時俱進,包括中國夢、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創新創業等。
對于暑期社會實踐,各高校有不同的規定。溫州大學將暑期實踐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占2個必修學分,4年期間休完即可,實踐時間不少于兩周。溫醫大的暑期實踐同樣占2個學分,要求大一學生全員參與,時間也是兩周,并鼓勵碩士生、博士生也參加。
學生:
多數認為實踐很有意義
對學校如此看重的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自己怎么看?
記者近日在大學城隨機采訪部分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表示,社會實踐活動非常有必要,是他們提前接觸、了解社會的機會,通過實踐,自身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溫大城市學院大二學生趙奇鋒今年暑假跟隨團隊去廣西支教,這次經歷令他對社會實踐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覺得實踐就是做表面功夫,找個單位混個章了事。今年我在貧困山區呆了一個月,給那里的孩子上課、做游戲,看到他們的笑臉,我覺得很滿足。”
溫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大二學生趙夢靜說,這個暑假她和同學為老人們查視力、量血壓,給小學生做急救知識演練,盡管是傳統“老三樣”的實踐項目,但對他們個人很有意義。“以實習生的身份提前跟病人接觸,站在病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訴求,對我們將來的職業生涯很有幫助。”
但也有學生坦言,因為與學分掛鉤,實踐的功利性顯而易見,再加上時間短、追求媒體效應等因素,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另一位學生則坦言,自己實踐的場所是家里托關系找的,如果脫離學校的實踐隊,也不要家里人的支持,孤身一人在社會上找實習崗位,恐怕很難找到。
老師:
內容形式有待更走心
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是暑期社會實踐的目的。如何才能讓大學生實踐“走心”不“走樣”?溫大城市學院團委指導老師丁玲指出,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踐意愿非常重要。溫大城院每年都會舉行暑期實踐招募大會,通過報名、面試等方式,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篩選實踐項目,從而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實踐后會進行總結和成果展示,評比出優秀團隊和個人,在獎學金加分上予以鼓勵。”
溫大法政學院社會學老師徐旭東認為,各個實踐團隊雖有老師參與指導,但老師的積極性并不高。“不妨考慮把實踐項目和老師的科研掛鉤,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實踐隊的活動經費也有保障。”
此外,徐旭東還建議高校加強實踐項目的選擇策劃、內容設置,在時間、地點安排上要盡量常態化、陣地化,才能讓實踐活動不走過場,發揮實效。
下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