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下溫州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為了解新常態下溫州經濟運行、產業轉型發展的真實狀況,準確研判溫州經濟出現的新特征、新動向、新問題和新趨勢,本報聯合市委政研室,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推出“2015探路改革進行時”系列報道。以各地各領域在2015年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報道我市深化改革新亮點,分享改革新成果。敬請垂注!
11月中旬,全市單體投資額最大的PPP項目——總投資達136億元的甌江口一期市政工程正式開工。這是PPP模式溫州探索的一個縮影。
這個縮影的背后,是我市投融資體制改革邁出的堅實一步,讓城市發展“藍圖”步步走向現實。今年市委市政府“八大攻堅”行動的首要舉措是擴大有效投資,尤其強調創新投融資機制,通過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社會公共領域。
為PPP建章立制
今年6月份,我市出臺《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在PPP投資項目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各環節流程做了詳細規定。根據規定,PPP項目將享受各項稅收優惠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在安排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和政府性補貼時,享受與政府投資項目同等的財政扶持政策。業內人士稱,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市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放開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甌江口一期市政工程上周開工;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臨江生活焚燒發電廠已經完成社會投資人采購;瑞安瑞祥小學九月份已正式開學……我市PPP項目推進勢頭強勁,為我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引入PPP項目一方面有效地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提高了公用事業設施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市發改委主任方勇軍告訴記者,還有不少項目正在洽談中,參與合作的都是“國字號”實力強勁的上市公司。
一舉多得擴大投資
10月26日,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PPP項目推介會上,杭鋼集團與溫州市住建委正式簽訂了國內最大半地下污水處理項目——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40萬噸/日項目特許經營協議。該項目目前已經進場開工,預計2017年將竣工。
市住建委總工程師林道友認為,PPP項目最大的意義是擴大了項目的有效投資。以中心片污水處理廠為例,原先政府估算總投資22億元,污水處理服務費單價至少2.2元/立方米,經過招標后,杭鋼集團的中標報價總投資6.8億元。每噸水節省了1.473元/立方米污水處理費,28年下來為財政節省了60億元。
林道友更相信PPP模式不僅是減輕財政壓力,還能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能力。
溫州另外一個成熟的項目臨江垃圾焚燒廠,同樣由“專業人士”、本地的上市企業偉明環保承接。說到投資回報,項目經理吳默坦言,公共項目收益不高,公司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
引機制重于引資本
由于是新模式,PPP項目在推進過程中同樣遇到了不少阻力。“這些項目基本上都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類,收益相對較低,收益期限通常要二三十年,而不少私營企業依然存在著‘賺快錢’的想法。”方勇軍說,企業想要與地方政府簽署回購協議或補貼協議,將后期運營風險轉移給地方政府。
此外,PPP項目還遭遇國企熱、民企冷現象。如何讓PPP項目吸引純民營資本?溫州商學院金融分院院長楊福明建議,政府應該在稅收優惠、土地政策傾斜和退出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無論政府或是企業,大家都還處在摸索、磨合階段。“采購環節在實踐中尚未形成通行做法,《政府采購法》與《招投標法》之間在操作銜接上存在困難。”市財政局副局長林江帆說,法規要求投資人與施工方分開招標(采購),社會資本則希望一次到位,采購程序銜接問題可能引發敗訴風險。
一邊是投資者的合理盈利空間,一邊是公共項目成本壓力,PPP項目如何在兩者間達到利益平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魏加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PPP模式不僅是一種新的融資模式,更需要各級政府在轉變體制機制、治理體系改革和提高治理能力上下功夫。PPP對“促改革”的作用確實十分巨大,而且應當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