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簡介
1951年出生,籍貫安徽,198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金融研究所所長。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等職。
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曾5次獲得“孫冶方經濟金融創新獎”
專業領域: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財稅。
溫都記者 王雄濤
溫州商學院首任校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揚(以下簡稱“李”),日前接受溫都記者(以下簡稱“溫都”)采訪,談商學院未來發展。
溫都:什么樣的機緣讓你決定來商學院擔任首任校長?
李:20多年前,我就與溫州結緣了。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為溫州的經濟發展曾做過兩個規劃,我參與了其中一個,常到溫州企業調研。在本世紀初,我主持了《中國金融生態的評價》課題,我們評價全國600多個城市的金融發展情況,評價結果對金融投資行為有一定引導作用。當時,溫州排前5名,比較靠前。
這些年,我對溫州金融改革也非常關注,多次參加關于溫州金改的學術活動。就在前兩天,還和市金融辦的相關負責人探討金改問題。可以說,作為經濟學研究者,我一直都在關注溫州的發展。
擔任校長,是因為在好友引薦下,溫州商學院創辦人張漢鳴先生多次來拜訪,闡述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我被打動了,所以做了決定。
溫都:對于學校未來發展,你有怎么樣的規劃?
李:未來5年,溫州商學院將繼續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相融合為途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優化現有學科專業。在重點建設商科類專業的同時,加快工學、文學、藝術學類專業與商科類專業交叉融合,完善“一體多翼”的學科專業體系。
今年,新推出“三百”引智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柔性引進“百名著名學者”、“百名企業家”、“百名業界專家”擔任特聘教授、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意在通過人才的交流、文化的交融、思維的碰撞為學生提供廣闊視野,為教師提供多向指導,為學校提供學研支持,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單獨以商科作為校名的學校很少,大部分都是與工科內容相結合,溫州商學院作為浙南唯一的以“商”為特色的本科高校,有助于繼承發揚溫商精神、傳承溫州的重商歷史和文化。
溫都:溫州商學院在辦學上將有什么新特色?
李:原來,溫州大學城市學院作為溫州大學附屬獨立學院,在形式上接受溫州大學的指導和管理,教師的很多科研課題都要經過母體院校申報,且溫州大學要對下屬的所有學院平等對待,不可能給予城市學院過多的照顧。
現在轉設為溫州商學院,作為一所獨立設置的本科院校,今后將在教學上享受國家相應教學資源,在發展方向、課程設置和招生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自主權,同時在接受社會資源助學方面,也會更便捷。
以前,學校是以教學為主,因此還沒有相應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相應領域的科研相對薄弱。今后,學校將會把大量優質教學資源以合適的方式整合,以某一學術課題為突破口,促進一個學科領域的發展,爭取在溫州商學院開設相關領域的碩士專業,及開設EMBA、MBA等課程,促進學校發展,提高知名度。
溫都:從宏觀經濟領域的專家到商學院校長,你將如何實現角色的轉變?
李:我雖然從事的是宏觀經濟金融領域的研究,但我認為這是個講究高度實踐的學科,我一直主張金融研究的內容,不在教室,不在研究所,而是在第一現場,比如說在企業和市場等。
比如說風險投資領域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我就是我國對風險投資引入的設計者之一。現在回頭看,我國風險投資這方面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具體原因,就得要求經濟學者到一線企業調研,溫州就是個很好的研究對象,溫州商學院就是個很好的平臺。
如果學校和學生有需要,我可以考慮開課,講金融學領域的知識。作為校長,能給學生上課是我的榮幸,也是我責無旁貸的工作內容,我很愿意為學生上課。
商科是一門致用學科,講究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而溫州商學院一直要求學生能學以致用,而且之前的畢業生就業率很不錯,這都表明在辦學方針、課程設置和師資教學等內容上,都比較符合社會需求,既接地氣又有特色。
今后,我們在高等教育的體系、理念及課程設置上,在學生學習和實踐結合上,一定會有創新和變化。我很愿意把研究所長與溫州商學院的教學教育相結合,培養出更多的商業性人才。
今日頭條:??????s.wendu.cn/2016/0531/592783.shtml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s?__biz=MzA4Nzg5MTYwNw==&mid=2651627528&idx=2&sn=e4a8b8a2bd91cbcb7f0ddde5fbfaa0c9&scene=1&srcid=0601vtqzvoFK30iC4cgyibJ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