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新聞中心時間:2022-12-27 17:45:00
本學期末,我校2022年度教學競賽決賽悄然拉開序幕,賽場就是原汁原味的真實課堂,評委自主隨機進入各選手課堂聽課。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參賽選手項熙麗老師帶來的一堂好課。
【選手簡介】
項熙麗,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中共黨員。主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課程。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從“北溪被炸”事件如何看待自然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溫州模式和溫州人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這些極具啟發式又緊貼當下熱點的問題,引發學生熱烈討論,師生頻頻互動,課堂氛圍相當活躍。而這堂課的內容本身卻極為嚴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一節“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不只是讓學生能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識背后的內在邏輯和價值意義,在實踐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價值觀層面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學理上領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提升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的自覺性。
對此,項熙麗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希望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這把“金鑰匙”,正確打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
思政課普遍存在的一個教學痛點,就是學生對理論的淺層性理解。其本質是原理的道理說服力不夠、高階性不足。這堂課著眼于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筑牢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這也是思政課的魅力所在。
這堂課將教材的重點、理論的惑點、學生的趣點進行有機融合,立足學生對社會、時代問題的困惑,緊扣黨和國家的發展規劃,以及地方社會文化經濟發展,選擇“北溪被炸事件”“我國人口政策的調整”“溫州模式和溫州人精神的形成”等作為課堂小組討論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解讀時代,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責任感。
思政課的另一個痛點是課程吸引力不夠,學生游離性聽課。其本質是課堂的創新性不夠,教師沒有充分考察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偏好、學習水平等學情。這堂課改變了“滿堂灌”的單向輸出方式,以啟發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驅力,深度參與課堂,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對話氛圍。
課堂上,項熙麗老師以“北溪被炸”事件為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激烈討論,每個小組代表進行總結發言,觀點邏輯清晰、表達準確。然后,又從國際局勢講到我國的新能源電車政策、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背景,深入闡釋能源對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項熙麗老師又拋出孟德斯鳩“地理環境決定論”觀點,反問學生如何科學看待包括能源在內的地理環境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啟發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方法總結出“地理環境因素雖然重要但不決定社會發展”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在參與中收獲學習成果。
針對“00”后學生信息化、網絡化學習能力強,但深度閱讀能力有待提升的特點,課堂還布置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馬克思原著書籍作為課后拓展閱讀,撰寫閱讀筆記和心得,加深對原理的理解,并作為學習過程性考核評價的內容之一。
現場有評委認為,這堂課變教師單向輸出為師生雙向互動,探索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對話課堂,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養,貼近學生、貼近具體,有效發揮了思政課價值引領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