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真/文來源:溫州日報時間:2022-05-31 09:55:00
2022年5月30日,我校國際學院王天真老師在溫州日報求索理論版撰文,暢談以更多自信展現千年商港歷史脈絡。現將全文轉發。
中國共產黨溫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溫州提出了“千年商港、幸福溫州”的城市定位。作為千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港”聯通的是跳出溫州、融入全國、聯動國際的“世界的溫州”。
而溫州歷史上就曾經有這么一位溫州人——周達觀,在1296年(元成宗元貞元年)3月隨中央政府使團從溫州港乘海船出發,7月到達真臘(今柬埔寨)首都吳哥,在真臘考察居住了1年多,詳細調查了真臘社會政治、經濟貿易、宗教、建筑、風俗人情等,于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回國,整理寫成《真臘風土記》,加上總敘共41則,約8500字。
本書是現存關于柬埔寨中古時代文物風俗生活的唯一記載,對研究13世紀元朝與文明到達頂峰時期的吳哥時代柬埔寨的友好關系,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周達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訪問柬埔寨吳哥王都的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介紹吳哥的作者,從史料學角度彌補了元史和柬埔寨本國歷史文獻之缺。
本書總敘中詳細記錄了溫州往返真臘的航海路線和航海羅盤針位,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有針位的書籍。這本溫州人所著的海洋典籍在海外有廣泛的傳播基礎。新時代,我們需要講好溫州海洋故事,聚焦“千年商港”,用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宏闊視野來審視這本《真臘風土記》的海外譯介和傳播,增進溫州歷史文化自信和宣傳溫州的“商行天下”。
《真臘風土記》海外譯本眾多
認可度也頗高
《真臘風土記》的海外翻譯傳播始于19世紀早期的歐洲,本世紀前后進入高潮。
據統計,目前已有法譯本3部、英譯本4部,德語、日語、韓語、泰語、柬埔寨語、越南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希伯來語譯本各1部。1819年,法國漢學家雷穆沙(Abel Remusat)出版了法譯本。1902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重譯《真臘風土記》。1918年,戈岱司(George Coedes)撰《真臘風土記補注》。1931年,中國學者馮承鈞將戈岱司的法文版《真臘風土記補注》翻譯成中文,再次引起中國學界對此書的重視。1933年,戈氏再撰《增訂本真臘風土記箋注》;1951年《增訂本真臘風土記箋注》出版,這是戴密微(Paul Demiville)與戈岱司整理伯希和遺作的成果。法國漢學家在該領域一直領先。日本學者 “松楓居主人”在1936年出版了日譯本。1967年,紀爾曼(Gilman d’Arcy Paul)出版了首個英譯本,以伯希和1902年的法語本為源本轉譯而來。1971年,李添丁出版柬埔寨文譯本,并在后面的兩年里兩次重印。
2007年,新西蘭戰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漢語言學家彼得?哈里斯(Pete Harris)第一次完成了該書從漢語到現代英語的直接翻譯,糾正了之前英譯本中的許多錯誤。書名為《柬埔寨的記錄——土地及其人民(A Record of Cambodia: The Land and its People)。哈里斯在柬埔寨工作多年,他在書中直接附上了與書中原始記錄直接相關的現代照片和地圖。
《真臘風土記》在海外譯本眾多,正面體現了該書的歷史價值。而且海外大眾讀者對該書的認可度也頗高。以《真臘風土記》哈里斯英譯本為例,在世界最大的讀者網站Goodreads上得到大量的讀者反饋,截至筆者截稿,40%的讀者給予五星好評,33%的讀者給予四星好評。眾多讀者在該書主頁上表達對本書內容的喜愛。在亞馬遜網站上,截至筆者截稿,69%的讀者給予五星好評,20%的讀者給予四星好評。
書中溫州元素的海外傳播
溫州人、溫州港和溫州貨
《真臘風土記》作者是元朝周達觀,字達可,號草庭逸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以欽使隨員(翻譯)的身份出使真臘的周達觀是從溫州港乘海船出發。
元朝初年溫州港設立市舶司,瓷器、漆器馳名海外。在海外市場的拉動下,甌江上游沿岸各色瓷器的出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它們通過溫州港運到日、韓及其他東南亞等國家。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撤銷溫州市舶司并入慶元港,溫州港停止對外開放。雖然溫州港官方對外開放已結束,但由于溫州有良好的通行條件還是吸引不少外國商人前來進行貿易活動。
《真臘風土記》第二十一則“欲得唐貨”中提到“溫州之漆盤、泉處之青瓷器”。經溫州考古學家夏鼐在《真臘風土記校注》中的考證,此處所指的便是溫州的漆盤和龍泉青瓷。在第二十六則“魚龍”中提到“龜腳”,原先不懂溫州話的研究者在注本中誤以為是“烏龜之腳”,經夏鼐先生考證為至今溫州人仍稱為“龜腳”的海鮮。
在第三十六則“異事”中提及“余鄉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根據時間推算,薛氏在南宋景定年間(1261-1262)來真臘。
這說明在七八百年前,溫州人已經開始四海闖蕩,他們摒棄了原來傳統的安土重遷的觀念,勇敢大膽地走向海外開辟自己的事業。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并不多見,但是我們翻閱史書時就會發現溫州早在元朝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去海外闖蕩經商,四海為家似乎成了溫州人開拓進取,闖蕩世界的典型個性,抑或是溫州人的一種文化符號。
挖掘海洋相關遺存
展現千年商港的歷史脈絡
溫州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有著悠久的對外開放傳統和開展海上國際貿易的歷史。我們應尋找挖掘保護溫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跡遺址,宣傳弘揚溫商優秀歷史傳統及溫州的現代化,讓世界了解溫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周達觀博物館于2021年在柬埔寨暹粒中柬文化創意園落成。周達觀博物館“絲路瑰寶真臘大觀——周達觀博物館基本陳列”展以《真臘風土記》史料為基礎,將柬埔寨、中國和西方聯系起來,講述中國與柬埔寨的友好傳奇。周達觀的歷史遺產可以幫助更多溫州企業和民間組織踴躍參與到柬埔寨甚至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文化的傳播,推進經貿緊密合作,促進與柬埔寨文化和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溫州的國際影響力和人文意蘊。
《真臘風土記》這本溫州海洋典籍的珍貴之處還在于它的唯一性、真實性和無可替代性。該典籍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更見證了溫州這個千年商港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長盛不衰的貿易往來,傳遞和保存了包括柬埔寨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溫州港的古代文明信息。
該書在海外的成功譯介與傳播賦予我們更多自信來宣傳溫州港口文化,宣傳站在溫州港口背后的周達觀這樣的世界溫州人,同時也對溫州海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鑒意義。
筆者建議接下來可深入研究,挖掘具有溫州海洋文化辨識度的歷史文獻,向世界展現千年商港的歷史脈絡。《溫州大典》研究編纂工程已從2021年正式啟動,對溫州歷史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形成新編地方文獻叢書的典范之作。這樣的文化挖掘行動可為“千年商港”尋找歷史脈絡和塑造個性化形象。
培養本土優秀譯者的同時,需加強與海外漢學家與的合作,加大與海外出版社的合作,擴大海外閱讀群體,加強國際傳播。堅持本土文化自信,保留溫州本土文化意蘊的同時實現文化真正“走出去”、“走進去”。
開辟多樣化媒體渠道,構建立體化海外傳播體系。對新媒體生態與新網絡時代的宣傳技術、方法、規律進行深度研究,運用多樣化的渠道載體與傳播平臺;高度關注新媒體的運用,融合全媒體、立體式的傳播。改進傳播途徑,構建立體化海外傳播體系。
相關鏈接:??????spaper.wzrb.com.cn/newspaper?mediaKey=wzrb&publishTime=2022-05-30&classify=0&id=1